跨越千山万水来见你——记昆明见小李同学(一)
时间一年年过去,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从二十四五岁的年纪一不留神步入了不惑之年。
自从2010年我们从校园分别至今,已有15个年头有余。这15年里,我们的身影活跃在祖国的大地上,从哈尔滨、榆林、昆明、大理、丽江、楚雄、香格里拉、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山东,再到海南岛,还有好多我不知道具体地名的地方,都有你们活跃的身影。
15年过去,相比过去,交通的便利、通讯的飞速发展,已让万水千山尽在朝夕之间,可是我们再见的机会却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反向---我们好久没见面了!我想,也许这是好事,说明在这15年的光阴里,我们都在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家庭的生活,努力地拼搏奋斗着。也或许,在这15年光阴里,我们都背负着、隐忍着压在心底的复杂情绪,这是我们这个年纪的底色。
这几年,在工作之余,利用出差机会,努力的、不嫌麻烦的去临近的地方或者路过的地方去见见曾经的同学,去看过哈尔滨的盖大姐、去见过海口的阿杜、到昆明见过吕超,和你们聊聊,知道你生活过得怎么样,事业发展的还好吗?每次见面都是亲切的,不光是我,还有我同行的友人。
我和老盖散步在松花江畔,却遗憾地没有留下相聚的照片,读书时,你是那么的会照顾人,每次想起我都感激不已。我们与阿杜一起品尝海口澄迈的烤乳猪,闲坐在海口福山咖啡园,往事都历历在目。我和女儿过路昆明与吕超一起品尝云南的菌汤火锅,才是2023年的事情。我抓住这些机会,不想放过对你的叨扰。即便有打扰,那你也只能默默忍受了。
15年了,我从没敢想过自己可以离开半个月,义无反顾地踏上自己想去的旅程。当然,这离不开夫人给我的放假,她在家里照顾孩子们,使我安心前行。还有团队成员亦能担当处理手头工作。因此,我说自己要乘着年轻去自驾西藏,而且要走滇藏线。夫人说,云南你走了多少次,前年才带女儿去,今年又要走云南,是不是去找女同学啊?我说,顺路去看看同学而已嘛。2025年6月14日,我从榆林出发,一路向南,踏上了南下云南走滇藏线的路。
原本安排从四川攀枝花直接到大理。可是,好久未见的小李子在临沧供职,原本打算绕道临沧去见。没曾想,她因公出差在昆明。如此,我决定南下取道昆明去和她见面。
到昆明后,我们顺道拜见了从榆林走出去的著名青年科学家,现在任职昆明理工大学的冯教授。冯教授比我年长一岁,却已是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材料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着实令人敬佩之至。冯教授热情地接待我们参观了他所在学院研究室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作为文科知识背景的我们,听的是云里雾里,大体只能听个研究方向。我对冯教授说,卡脖子的技术得靠你们攻克,我们学法律的人尽最大力创造和谐环境。
我们在她预定的一家临近滇池度假区的一家思茅特色餐厅见了面,她已点好了菜,都是云南本土佳肴。其实,在去见她的路上,我心里有点忐忑,我想会不会尴尬啊,变化大不大啊,该聊些什么啊,可以聊在一起吗?说实话,我心里是有点忐忑的。进到餐厅,我老远就认得她的背影。我调整了情绪,径直走到她的面前,可能由于紧张,我都忘记我俩是不是握过手。我告诉自己,她还是她。我是仍然可以认得她的。
我们彼此寒暄,了解各自的事业和家庭情况。我生怕我们会面对面而坐却无话可说,毕竟我们好久不见了。但事实证明,我们积累的友谊,对彼此的真诚,超越了好久不见的隔阂。在那一刻我们仍然可以无所顾忌地抒发各自的感情,正如我们在15年前一样。
在午夜时分,临近滇池的户外草坪酒馆里,作为东道主的她,以她平易近人、落落大方的姿态,与我们一众友人谈天说地,这是令我没有想到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我想,她确实长成了,知道照顾我和我的同伴的所有情绪了。当然是发自她内心的真情流露。她以这种优雅姿态,博得了同行一众友人的一致好评,公关工作着实富有成效。我欠欠暗喜,我的同学,如此这般,还可以吧!其间,她提到在大学时,我给她的刑法书上写过一句话,我竟然都已完全忘却,可见时间对我们记忆的消耗是多么惊人啊。
由于行程安排,次日我们便得向滇西前行。知道相聚短暂的我们,相约次日在滇池边来了个长跑,只不过,我在跑,她在走。我们抛开小家,聊聊各自的事业,互诉衷肠。即便我们理念有别,却彼此理解。知道我们要走,她安排开手头的工作,无论如何都要招待我们逛逛春城昆明。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她是知道,却也只是和同事去过一次。我为了给友人了解昆明本地饮食的机会,便决定去。她很热情,即便大家不饿,却仍然为我们推荐当地特色小吃让我们品尝,还为我们采买路途所需的特色本土美食。她是极为周到、贴心的,以至于我都想多待几天。友人来访昆明,过桥米线要是不吃,她是坚决不同意的。没办法,虽然大家都没有饥饿感,但她无论如何都不肯,如此,一碗特色地过桥米线,将成为见证我们离别的午餐。
我们都吃了那碗过桥米线,事后大家说原本没有打算可以吃得进去,奈何确实美味诱人,只能苦了胃的负担。临别在商场的地下停车场,她与友人一一寒暄告别,我是最后一个。我原本有个腹稿的,却竞不知如何表达,可想律师功底还是欠缺啊。说实话,本想来个拥抱,可是最后握手告别。在这个年纪,我们都懂得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一握,已足以。
今日一别,再见不知何年何月,最好不要再等15年之久。我们有几个15年可以等待?
亲爱的朋友,我若在三千里之外,纵然不会如此煽情,更不会冒昧打扰你的周遭生活,也许距离确实可以产生屏蔽。但越发靠近,却又如此这般矫情,请你原谅,这是情不自禁。
我的老同学、老铁,抱歉不能在文章里体现你的真名,更不能发我们的合影,只能保存在手机相册里,你懂得。
临别最后,我问她,那句话是什么?她说,你提在她刑法课本上的那句话是:“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无法迎接后天的曙光”。我说,那是阿里巴巴马云的名言。
我很高兴你是那个看到后天曙光的人。套用一句云南话,愿你“样样好”,我们可以经常可见。
(未完待续)
作者:马飞荣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9 更新时间:2025-07-07 文章录入: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