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富能律师事务所
 
 

 

让信用代替信任

                                                                  马飞荣

最近,我时常在思考,如何理解“信任”和“信用”?很接近,却又感觉有区别

信任,第一感觉是感情的产物,基于亲情、友情、同事、同学、长辈、师长等特定关系,给予信任是理所当然的,作出决定完全基于自我情感,忽略风险或极少考虑风险。当信任被破坏后,就会说“怎么一点信用都没有”之类的话。信用,能够履行诺言的能力。从信任到信用的转变,我发现,信任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信用建立在对行为人履约能力的客观评价基础上。简单一点,信任是主观感觉,情感托付,信用是客观评价。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分析,通过客观观察作出主观判断相较于主观感觉应当更为可靠。而信用即是通过履约表现判断其诚信状况。

缘于我们生活的这块厚重土地的“滋养”,从前我们习惯于通过主观感觉处分自己的信任,对信用评价十分不屑。然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间借贷危机,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我们的处事准则。

我们曾经习惯于向亲友或给亲友借钱,借钱的一方希望被信任,出借的一方希望信任可以随时兑现。看似简单的心理预期,其实原本不想互相伤害的彼此,在借钱的那一刻就注定要伤害彼此。伤害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借方总感觉自己欠别人的,心里不自然,有意无意的要躲避,减少与对方见面的机会,无形中拉长了原本良好的社交关系。若是发生无法归还的情况,更是不敢面对,结果就是躲着不见。贷方的损失是,不能再随便打电话,以免让对方感觉自己是在跟他要钱,不得不减少见面的机会。如果失约无法偿还,不但信任全无,而且在脑海里自动生成对方是没有信用的文档保存起来,让彼此感情全无,彻底对立起来。所以,原本都是好意、善意,却发展到谁都不痛快。这样的例子应该数不胜数,根本无助于亲友关系的巩固。对此,犹太民族经典《塔木德》箴言四十八篇就告诫犹太人:“借钱,就是给自己树立敌人”,反观近几年发生在我们周遭的事情,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但我们的处事原则和观念没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更新,在借贷风波袭来时被击的粉碎,蔓延成信任危机。经过这次危机的重塑,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无论企业或是个人都需要将信任转化为信用,把衡量、评价对方信用作为处理自身经济事务的首要原则,用于评估风险,基于情感即作出决定的时代害人害己,必须摈弃。



作者:马飞荣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462    更新时间:2016-11-14    文章录入:admin
 
  • 上一篇文章: 《文证审查意见书》不是刑事案件的证据

  • 下一篇文章: 刑民交叉案件的实体识别及审理程序重构——以涉嫌非法集资的民间借贷案件为例(一)

  •  

    陕西富能律师事务所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 陕ICP备11002016号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开发区阳光广场西南侧榆商大厦B座27层  电话(传真):0912-328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