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游记行(五)
27日游纳木错,因路途遥远,凌晨六时被酒店前台叫醒。乘大巴在市区接散客途中不幸发生交通肇事,一骑自行车急着上班的清洁工被撞,耽误了半个小时。我们乘坐的大巴被交警扣押,导游只好将游客分别转给另外的旅游车。我们五人被安排在已离开市区的另一辆大巴上,只能打出租车追赶。
在驶向纳木错的路上一路小雨相伴。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男导游叫醒半醒半睡的游客,饶有兴趣地讲述着西藏的风俗习惯,讲到关键的地方不忘故意卖个关子,与游客互动,车厢里不时响起会意的笑声。讲到藏民的信仰时,导游把藏民的虔诚拜佛与内地人拼命赚钱相比较,他说藏民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藏民会把自己多一半的财物捐献给寺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是叩着长头来到大昭寺参拜,有钱人用钱给释迦牟尼佛像刷金;而内地人追求的现世享乐,积累财富除了自己享乐还要给子孙后代留存,藏民的那种做法内地人怎么也难以理解,这就是信仰。这样的对比颇有深意,引发了我对几天来沿途所见跪拜者的沉思:我们进藏,是快乐的,兴奋的,带着猎奇的眼光和渴望感知的皮囊;那些磕长头进藏朝圣的藏民他们进藏,是虔诚的,平静的,带着无私奉献的信仰与一尘不染的感恩。无论多么的辛苦多么的艰辛,三步一叩首,口中念着六字真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相较之下,我们的游走,轻松而肤浅。作为游客,我们是永远无法感受这些朝圣者内心的世界……
汽车驶出当雄县城不远,导游便去购买进纳木错的门票,旅游车挨次排成一条长龙,缓缓向前移动,游客下车稍事休息、方便,许多游客在路边买杯藏牦牛酸奶或青萝卜解渴。
当游客拿着门票重新上车过了临时搭建在公路上的彩门后便算进入了纳木错景区,攀爬了一会上山的油路,到了本次旅游的最高处垭口。导游说这里海拔高、氧气稀薄不宜久留,只给了20分钟让我们在一块篆刻着“那根拉海拔5190米”的石碑前摄影留念。几十人冒雨同时都要在同一个地方照像,人挤人几乎所有的照片都是合影照,没办法只有到此一游立此存照。
过了垭口再往低处走就可以看到纳木错了,但要走到湖边,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导游介绍:纳木措,藏语意为“天湖”,湖面海拔4718米,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70多公里,由南岸到北岸宽30多公里,总面积为19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措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闲游湖畔,似有身临仙境之感。在西藏古老的神话里,在当地牧羊人和狩猎者的民歌和传说里,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湖不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圣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念青唐古拉山因纳木错湖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错湖因为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
等我们走到湖边,正好风停雨住。这里的确太美了,一望无际的湛蓝色湖水和无比清澈透明的蓝天,令人无法分辨出哪里是湖水,哪里是蓝天,远远望去似乎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天蓝水更蓝。蓝天上白云朵朵,湖水中浪花飞溅。放眼望去,蜿蜒巍峨的雪山将那木错湖水拥抱在怀中,那就是念青唐古拉山。人们的惊叹、赞美声使我从凝思中走出来。
不少的牦牛在湖边漫步,点缀在这人间少有的美丽画面。但是,它们不是自在的漫步,而是被藏民牵着不停的到游人面前让你花钱与牦牛合影,与这圣洁美景极不谐调。
在湖边的小商店门前我们见到了一位藏族小女孩,一打听是湖边小学四年级的学习委员,因学校放假,我们将出发时装备给藏族小学捐赠的书籍和笔记本、铅笔留给小女孩和她的伙伴,并叮嘱她开学后转交学校让同学们阅读。
晚上,陪年轻人去八廓街“玛吉阿米餐吧”去品红酒,空气中,弥漫着音乐和经文的芬芳。玛吉阿米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诗中的一位美女,仓央嘉措笔下的那首在那东山顶上,思念一个未嫁的娇娘,被人误读为仓央嘉措在这间黄房子下邂逅一个美丽的女子。诗里潜含之意,那种不能与君诉说的感情,因朦胧而遭曲解。
玛吉阿米的名气,是被传媒和游客渲染出来的。于是,这间黄色房子,成了凭吊仓央嘉措的最佳场所。来这里的人,都有一种随之而来莫名其妙的微妙情绪。似乎回忆在远行,这里有情诗,有邂逅的温情,有未知的可能性,这里也是年轻人憧憬和追求艳遇的场所。
夜雨中我们离开酒吧,八廓街空旷、寂静,灯光迷蒙,人影寥落,没有了熙攘的人流和喧嚣声,这才是佛教圣地应有的本色。
行走在夜雨中,我豁然开朗:如果说,抽象的信仰需要一片土地作为故乡的话,那么,西藏,就是信仰的故乡;碧草蓝天,白雪牛羊,成就了藏民对来世的美好梦想;雪水湖光,洗劫了胸中的污垢哀伤,让人们找到了一处恬静的心灵栖息天堂。
作者:贺睿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503 更新时间:2012-09-04 文章录入: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