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富能律师事务所
 
 

 

318线上与两个家庭的故事(下篇)——父爱表达的边界在哪里

原本五人的旅行,三人已如上篇所述原因不得已中断行程返回,只剩我俩驾车继续前行。我们进入八宿境内,路边风景已然令人心旷神怡,也应了那句宣传语“绝美川藏线,八宿是中心”。经过邦达镇后就进入著名的怒江72拐,此时太阳已然快要落下山,只剩落日的余晖洒在山顶。车辆经过邦达草原转入第一个上坡路时,我看见路边走着几个孩子和两个十分消瘦的成年人。我驾车一闪而过,没看到有谁招手。但我心想,这个时间点带着孩子徒步走在72拐上是什么情况,我下意识地对同伴说,他们有向咱们招手吗?同伴说,好像招了,我连忙靠边停下车。我从右后视镜看见几个孩子向我们的车狂奔过来,两个成年人在后边喊着让孩子们慢点。此时,坐在副驾位置的同伴已下去,问他们,需要搭车吗?他们的奔跑已然说明了答案。我透过打开的右后门问其中一个比较瘦的男性成年人,你们这一家子是去哪里啊?他说去八宿。我说,我们也去八宿,让孩子们都上车,正好我们空5个座位。我由于没有下车,没有看清孩子们和母亲的脸,只看到父亲比较消瘦的脸。孩子们对于能够搭上车已然高兴得不行,在父母的簇拥下上了车。

通过车上的聊天,我得知,这一家人,母亲是广东人,父亲没说哪里人,分别出生在1994年和1995年,没有上过什么学。三个孩子中,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最大的女儿9岁,二儿子6岁,小女儿5岁。他们生活在大理,没有稳定的职业,主要靠摆摊为生。他们给孩子们休了学或是请了假,具体我没有听清楚,从云南大理徒步出发到林芝后再乘火车到新疆,路上有车搭就搭车,没车搭就徒步。他们主要靠借宿休息,见到我们的前夜是借宿在藏民家中休息。我好奇地问父亲,“这么小的孩子,你这样徒步走川藏线,是什么目的?他说:“他想通过这样的徒步的方式来锤炼孩子们的意志,现在社会太卷了,他想让孩子们看到另外一条路。在徒步时,我们会向过路的车辆寻求搭车,有的会停,有的不会,孩子们有时会失望,有时会高兴,像今天你们愿意搭我们一程,就能让孩子们懂得,社会上有善良的人,别人的好不是轻易就可以得到的,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将来多做好事,有意义的事情。”刚开始我觉得这位父亲的做法还是很另类,不是一般人,可能是个“奇人吧”。

进入72拐,看到落日余晖洒落在远处壮观雪山上的风景,孩子们嚷嚷着要下车打个卡,我停到观景台下车才看清这一家人的相貌和穿着。一家人都穿着拖鞋,衣服都很单薄,年轻的父母亲由于消瘦更像个孩子,三个孩子留着散落的长发,这位父亲也是留着长发。我们一起下车拍了合照后就立刻返回车里,室外温度已然有点冷。

由于我们第一次走川藏线,走了半天才知道脚下的路就是有名的怒江72拐,这已是后面的事情了。我对这个父亲说,“你怎么想起傍晚带着老婆孩子徒步走八宿,你没看路程吗,今天你是正好遇到我们可以拉得下你们一家五口人,不然你带着孩子们在这山上怎么办?”他没有吱声。

路上,其中一个孩子由于晕车不停地哭泣,我们只得让车辆尽量平缓行驶。从72拐下到休息点时天已漆黑,我们下车让孩子们缓缓晕车。同行的友人急忙从车里拿出一袋火腿肠分发给孩子们,孩子们围蹲在这对父母亲周围,吃着火腿肠。我看到父亲背着一个挎包,二排上放着一个手提的袋子,除此再无其他行李。

再次上车后,我问起这位父亲的具体学习生活经历,他讲了自己从班级学习第一到想尝试了解学习不好学生的心情如何,最后堕落到差生行列。后来跟着父亲到工地上干活、饭店刷盘子刷到工资翻倍,后来开始寻求改变,不断学习,包括看书、听樊登读书云云。听起来是个十分励志的好青年。从他的言谈中,我感觉这位父亲还是看过一些书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妻子没说一句话,直到最后,只是安慰晕车的孩子。

接下来的行车已完全是夜间路程,路况十分复杂。我越开,就对这个父亲的做法深感质疑,直至最后冒出一句“你的这种做法,要是换做在美国,估计得把你视为虐待未成年人送进监狱”!他明显感觉到了我的态度,急忙着说,是自己考虑得不周。从此,我就再未和他说过一句话。直到快到八宿时,我说,你们在八宿住哪里啊?他没有吱声。我说,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给你们在我们住的酒店再开一个房间?他也没说话。

到了八宿住的酒店,已近晚上10点多。我给他们登记了房间,让他带着孩子们赶快上去休息,给孩子们洗个热水澡。我只记得他说,你们好人有好报。我没理他,只叫他照顾孩子。房卡给他后,我出门时看见母亲抱着晕车的孩子坐在大厅的沙发上。我们互相对视了几秒,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眼睛直直地盯着我看。这成了我们与这一家人的最后一眼。

由于然乌湖路段次日9点封路管制,第二天早上6点我们就出发了。坐在车上,我还和同伴说起,这对夫妻是不是人贩子啊?同伴说,要是人贩子也不至于演得这么真啊!我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高山,心想是不是应该把他们叫上的,不然今天他们又得如何走过接下来的路?

和这一家子的相遇,我感受到了另外一种极致的父爱,即便我不能理解他的想法和行为。当然,我更不能去评价他作为父亲践行此种教育孩子方式的对与错?在我心中泛起的是深深的思考,表达父爱的边界在哪里?

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我们愿意给孩子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在这样一种神圣的道德光环下,我们是否就可以反过来以爱之名、以教育之名对孩子施加你的所有想法?尤其当他们是未成年人的时候。对于从事法律工作的我们来说,回答这个问题是不难的,那就是不能逾越边界,这个边界是父母有义务保障未成年子女享有充足的休息,免受饥寒、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作为父母的基本道德义务,更是法律责任。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会有千百种方法,厘定父母教育的边界不但面临复杂的道德风险,更面临法律困境。在我们这样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度,探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边界,更是众说纷纭。但我们需要通过实际的生活脚本,不断思考、丰富我们判断此类问题的维度,尤其在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我甚至想到,类似我们旅途中遇到的这一家子的这种情况,是不是存在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权益的侵犯,即便不是故意,若侵犯,那个机构以哪种执法依据出面来纠正?我们法律人和社会都需要思考……

三个孩子的神情始终萦绕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这个陌生的路人,没能载你们到达目的地,心里不免自责,祝愿你们一路上遇到更多的善良之人,把你们早日送到你父亲设定的目的地。如他所说,此后不用徒步,可以坐火车了。祝福你们!!!



作者:马飞荣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4    更新时间:2025-07-07    文章录入:admin
 
  • 上一篇文章: 在川藏线上与两个家庭的故事(上篇)——家长式父爱遭遇的困扰

  • 下一篇文章: 跨越千山万水来见你—我的同学(之二)

  •  

    陕西富能律师事务所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 陕ICP备11002016号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开发区阳光广场西南侧榆商大厦B座27层  电话(传真):0912-328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