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防范指南之试用期管理
1、用人单位违法约定试用期的法律后果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如果无视法律法规对试用期的限制,违法约定试用期,可能要承担以下法律后果:
(1)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经劳动者举报或劳动行政部门自行检查,一旦发现用人单位违法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这一般是用人单位在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尚未履行的情况下承担的法律后果。
(2)支付赔偿金。如果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实际履行的,则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或法定不得约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3)补足差额逾期不支付的,加付赔偿金。若约定的试用期工资低于法定标准的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限期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
2、用人单位试用期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注意事项
(1)用人单位在约定试用期时应当注意不要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长期限。《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2)用人单位应当注意禁止约定试用期的两种情形。《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3)用人单位应当遵守法律关于试用期内最低工资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3、试用期内合不合格谁说了算?
很多企业认为,只要员工在试用期内考核不合格就可以随时辞退,然而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这是由于一方面,录用条件中没有明确“试用期内考核合格”这一条件;另一方面,公司缺乏岗位职责描述、试用期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这就使得发生争议时,公司无法举证证明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公司以试用期内未通过考核,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辞退劳动者,往往缺乏制度依据,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
作者:任军林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639 更新时间:2018-04-03 文章录入:admin |